

多重价值
六位京剧名伶中,老生演员马连良、言菊朋,旦角演员梅兰芳,以及净角演员金少山4位艺术家所灌录唱片数量皆在140面以上,灌录剧目超过47种,因而他们是作品输出量及丰富度都很突出的代表。相较而言,与言、马齐名的老生演员高庆奎和余叔岩,因为艺术性格、现实状况等原因,没有达到前者的庞大唱片产出数目,仅在40面左右,演唱曲目也不及30种,但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京剧唱片具有多重价值,其中首要的两点便是为演员名家和经典剧目的相辅相成搭建平台,同时又因这一载体的大众可视、可触及性,更有利于艺术精品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一方面,通过灌录唱片,名伶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艺术水平流芳百世。在媒介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尽管音色和音质较差,唱片仍然是声音艺术最为重要的记录、传播与传承手段。

1957年拍摄的京剧电影《群英会》,京剧大师汇聚一堂
马连良饰诸葛亮,谭富英饰鲁肃,叶盛兰饰周瑜,裘盛戎饰黄盖,袁世海饰曹操,萧长华饰蒋干
另一方面,唯有藉由名家的卓越演绎,京剧作品方能攀上艺术海拔之巅峰,大大提升流传广度和传唱度,获得恒久的艺术生命力。这六位京剧名伶的唱片中,部分今人耳熟能详的大众曲目曾因商业安排或艺术追求而多次灌录。以四位老生为例,统计数据显示,《武家坡》《珠帘寨》和《四郎探母》是其最常灌录的三部剧目,曾分别被录制10次以上。其中余叔岩、言菊朋都常常出于对至臻完美的追求和演唱技法的提升而多次要求重新录制。与此同时,也正因为名伶的“完美主义强迫症”和唱片发行之火爆,诸葛亮和薛平贵顺势成为了“最忙”的老生角色,被饰演次数分别多达39和19次。如今,上述京剧曲目和剧中角色已经家喻户晓,更将继续世代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本不出名的剧目和选段,也因为名演员的选录和精彩演绎而变得广为流传。例如在余叔岩之前,《沙桥饯别》本不是一出以老生为重的热门戏,只因余氏用其中一段二黄作为研究对象,并灌制了唱片,从此学余者莫不唱此段。
第三,京剧唱片不仅囊括上述传唱度较高的大众曲目,亦有艺术价值极高但较为冷门、如今已消失于舞台的多个剧目。它们当中有些是因为流派后继无人而逐渐少有上演,有些则是因为演唱者艺术特点变化、代表剧目产生而鲜见于舞台,例如高庆奎灌制的《史可法》《煤山恨》,马连良灌制的《安居平五路》等段,既没有全剧的音像资料,也没有后人进行搬演,现在只能从这几段时长短暂的唱片中得其遗绪,欣赏其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艺术价值。
第四,对于某些逐渐失传的流派而言,仅存的一些京剧唱片起到了重要的历史见证和艺术考证作用。一个例子是,马连良、高庆奎都深受孙菊仙影响,如马连良灌制的《奇冤报》、高庆奎的《煤山恨》等唱片中,一些唱腔细节的处理体现了明显的孙派特色。现如今,孙派早已消失多年,除了孙菊仙本人和一些学孙的录音外,高马二人的唱片也是极为重要的艺术参考。
最后,根据演员留下的唱片资料情况,后人也可以对其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成熟过程有所了解。如今学言菊朋者常视《让徐州》等戏为言派代表之作,但如果通览言氏所灌唱片,可知其师法老谭派的功夫不可谓不深。不论是其早年由陈彦衡操琴的几张极品,还是晚年返璞归真的绝唱,都是学习言菊朋艺术和老谭派的极佳资料,而相较之下《让徐州》不过小品。可见,考古言菊朋等人的唱片资料,对现今的京剧研究有着重要的醒示意义。
总而言之,从这些意义上讲,老唱片是记录京剧艺术之绚烂繁荣的万花筒,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国粹瑰宝。
兴起繁荣
中国唱片业的百年兴衰历史,缘起于1904年诞生的京剧唱片《举鼎观画》——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唱片,署名为京剧老生孙菊仙,由胜利唱片公司灌录后送往国外制成唱片,再返回中国销售。

19世纪初,继上海首先引进留声机与唱片后,东方百代、大中华、高亭、蓓开、开明、长城等一批唱片公司在20余年内相继于上海成立,拉开中国独立录制生产唱片的序幕。唱片业倚靠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艺术传播与保存技术,逐渐发展为面向开放市场的一大朝阳产业。
其中,1908年由法国商人成立的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即法国百代公司Pathé Fréres的在华代理商,初名柏德洋行)是当时一家独大的龙头企业,其唱片内容以京剧为主,间或夹杂若干地方戏曲,以“名伶荟萃、好戏连台、行当齐全”著称业界,同时信誉极佳,在灌音过程中绝不弄虚作假,不冒名顶替仿音伪作。1907年,有“小叫天”之称的京剧大师谭鑫培在该公司灌制了一生仅有的《洪洋洞》《卖马》等七张半钻针唱片,畅销轰动,东方百代公司由此一鸣惊人,之后该唱片连续14年雄踞销量榜首。
我们对6位京剧名伶灌制的唱片进行了尽可能完全的统计,这6人包括前四大老生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以及在各自行当中灌录唱片数量最多的旦角演员梅兰芳、净角演员金少山。老生、旦、净三个领域正是灌制唱片数目排在前列的行当。我们首先搜集老报纸和相关网站公布的统计信息,随后通过寻找唱片实物信息、询问老唱片收藏者或接触唱片公司进行多方交叉核实,形成可靠的一手资料,共计675面唱片数据。

本组成员的个人收藏
如前所述,东方百代公司是中国唱片企业中绝对的领头羊,我们统计的675面唱片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唱片由东方百代灌制。属于第二梯队的唱片公司则是胜利、蓓开和高亭。
时至1930年,上海滩大小唱片公司已达30余家,唱片业的市场竞争开始变得激烈,并由此进入鼎盛阶段。京剧唱片出产的黄金期正与此重合,我们整理的675面唱片作品中,672面都录制于1920~1942年。
京剧老生李家载《上天台》二黄三眼选段
清雅挺拔、柔而不媚的言派唱腔伴您阅读
如需关闭音乐请点击页面右下角播放图标

京剧唱片“流量”史
导 语
著名京剧余派女老生王珮瑜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那么如何让后者知晓自己喜欢京剧,如何提升京剧“流量”、提升“流域”、传播效果?这是摆在所有京剧人乃至整个时代文化面前的一大课题。
京剧艺术盛放于唱片兴起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在与流行音乐的市场竞争中占了下风。如今,京剧乘着新媒体的快车,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推介。但弊病则是网络信息的高量低质强化了部分京剧刻板印象,同时剧院常演剧目的缩水也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其传承道路。
一切传播的核心都是内容,一切传播手段都服务于内容。京剧传播的未来仍在京剧自身,平衡继承与创新,融合理论与实践。可以放心,观众永远期待好戏。
数 据 来 源
12位
爱好者受访
100份
有效问卷
4408条
B站视频
675面
老唱片
705条
演出信息
走向衰落
然而,从1930年起,唱片业的风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东方百代在欧洲母公司兼并后,改名英商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为提升利润,对唱片内容进行了大幅调整——缩小京剧唱片灌制量,传统戏曲让位于电影插曲、商业流行乐等时代歌曲。上海百代的这一选择,引领着、也代表着40年代整个唱片市场的转舵,新老两类听觉艺术的市场份额快速地此消彼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录音设备的普及和相关成本的降低,许多全剧静场或舞台现场录音得以留存,唱片逐渐不再是京剧传播的主要方式。上海百代的制造厂——中国唱片有限公司翻录了一批旧有作品,但鲜出新作。就这样,京剧唱片的辉煌时代无可避免地走向落幕。

京剧传播今日“干流”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广播、电视、VCD、DVD等新兴媒介的发展和普及,唱片几乎完全淡出大众视野,京剧传播开启电子媒介时代,传播内容包括原声录音、音配像视频等。
所谓“音配像”,指的是用弟子或后人的表演,为已故老艺术家的演唱录音配上影像,力求最大限度地再现和还原前辈艺术家的表演风格、流派特色、形体特征、动作节奏乃至心理创作状态,为观众呈现视听兼备的京剧盛宴。此工程从1986年开始推行,历时21年,70多个单位、3万余人参与其中,录制京剧音配像作品460部,大部分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京剧舞台上的艺术珍品,有的还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涉及京剧各个行当和流派,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音配像作品主要通过电视播放,间或出版发行,流布于海内外,受到戏剧界和广大爱好者的热烈欢迎,为京剧艺术的抢救、留传、传播和振兴做出巨大贡献。
而近年来,互联网发展与唱片转录技术的提高,使老唱片承载的数字信息得以被更加低损地转化成音频,供没有条件置办唱机的人欣赏京剧名伶风采。
问卷调查
为了解京剧在今天的受众市场及其在各个媒介的传播情况,我们制作了一份网络调查问卷,回收到的100份有效答卷中。由于超9成受访者的年龄为18~28岁,本调查主要显示京剧的青年市场情况。男性和女性受访者分别有70和30人,京剧爱好者和非爱好者各占约半数。

100名受访者中,40人对京剧的认知程度为模糊(对京剧有一定认知但是不一定准确),占比最高;17人对京剧感到陌生,24人略知一二(能正确说出几个著名京剧艺术家,知晓京剧行当),14人了解(能正确说出几个京剧代表曲目名称,知晓部分行当的部分派别),5人熟知。这组数据呈左偏分布,说明年轻人对京剧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京剧文化亟待扩大宣传和提升传播效果。此外,由下图还可以发现,对京剧认知程度越高的受众中,曾主动搜索京剧信息或主动前往相关场所的人数越多,反映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知识水平成正比。
京剧媒介接触部分题目的调查结果显示,超6成受众曾通过电视节目、过半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媒介接触京剧。电影、公共宣传、纪录片、戏剧院、纸质媒体和人际传播也是较为重要的京剧传播渠道,而通过广播或老唱片接触京剧的人数极少。8名受访者从未接触过京剧。
走向过去时:电视
“我家电视几乎永远停在CCTV11(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每天从早播到晚。”主动留下联系方式的问卷受访者小彭表示,家里老人喜欢收看京剧节目,自己幼时起便耳濡目染接受熏陶,“4、5岁记事之后,看京剧成为我自己主观的喜爱和习惯。我觉得所有戏种里,京剧听着最亲切。”
但最近几年,小彭使用最多的平台转变为国内知名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以下简称B站),有时会转发给家里老人投屏到电视上看。
和小彭同龄的南京女孩儿顾龙,4年前通过古风歌接触到戏腔,来北京读大学后加入了校戏曲协会。她偶尔会在没有更好的电视节目选择时观看戏曲频道,“不过一个人看电视会觉得戏词唱得好慢,对于入门者来说有点儿冗长。”
实际上,小彭和顾龙的媒介使用经历是这一代年轻京剧受众的缩影。虽然以年轻人为绝对主导的100名受访者中,6成曾观看过京剧电视节目,但那基本都是儿时的记忆,或者打发时间的偶时之选。作为大众媒介单向传播的电视已在逐渐走向过去时,形式纷繁、互动性高的网络平台才是京剧传播的“现在进行时”渠道。
现在进行时:Bilibili
问卷结果显示,在7类网络媒介中,使用过视频平台的京剧受众人数最多,占全部受访者的三分之二;过半受访者曾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接触京剧;短视频和音乐平台的使用率(30%)并列第三,有声内容平台和戏曲门户网站(10%)并列第五,而戏曲软件的使用率仅有7%,位列最末。
在32种网络媒介中,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是最常被用于京剧接触的平台,使用人数近4成。我们对B站京剧领域的视频进行了数据挖掘,涉及28位热度和知名度较高的、受访者提及过的京剧up主(即uploader,视频上传者)所发布的4407条视频,数据清洗后留下3761条京剧内容。
B站上的京剧视频都在讲什么?我们根据这3761条视频的标题和分类标签,制作了两张词云图。总体而言,这些视频内容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演员名家、京剧流派、热门选段、配乐演奏,大多属于经典传统范畴,同时也有少部分内容以“综艺”、“剪辑”、“创作”为特色,更贴近现代审美且具有个性化。
具体地看,京剧视频的标题侧重于介绍京剧内容本身,涉及剧目、演员,内容来源如“京剧唱片原声大典”、“范梅强手录唱词”,以及所选唱段如 “选段”、“头段”、“二段”、“合集”、“片段”。

相比之下,B站京剧视频的分类标签一则更突出作品形式,如“音乐现场”、“演奏”、“留声机”、“黑胶唱片”、“综艺”等;二则使用B站活动名称,如“必剪创作”频道、“全能打卡挑战”、 “Bilibili新星计划”、“古乐知美”征稿活动、“知识分享官”、“国风奇妙纪”等,反映出平台的运营规则特色;三则对内容加以概括,使用“老生”、“余派”、“高派”、“丑角”、“谭派”、“麒派”等行当和派系名称,相对较少提及具体演员或剧目名称,语言更为凝练。

我们挖掘到的3761个京剧视频中,时长最短的仅有6秒,而时长最长的是合集视频《京剧三国戏(不定期更新)》,截至10月4日已包含98个选集,合计超过18小时。
80%的京剧视频播放量在500以上,13%大于5000;但是,仅有超三分之一京剧视频的点赞量和收藏量大于50,投币量、弹幕量、评论量和分享量大多极少。尽管如此,B站依然是年轻京剧受众最为青睐的平台,表明大部分观众的媒介使用在于内容欣赏而非互动娱乐。
具体而言,倘若以播放量、点赞量、收藏量、分享量、弹幕量、投币量和评论量之和衡量传播效果,“人民公园京剧团”账号2018年末发布的《【外国京剧】<赵氏孤儿 老程婴提笔>(英国的程婴,不一样的风味)(20121121第十一届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颁奖晚会)》拔得头筹,截至2021年9月11日传播数据总和达到337,683人次,已被播放近32万次,获赞7000余个。

B站传播数据榜一京剧视频截图
紧随其后的是《【京剧】《锁麟囊》 选段(王吟秋)》,传播数据合计逾24万。需要说明的是,下图中的播放量数据被缩小了一百倍,目的是贴近其他传播数据的数量级。
B站赢在哪
通过访谈12位主动留下联系方式的问卷受访者,我们发现京剧爱好者们最常用于接触京剧的媒介全部为B站。俘获京剧受众芳心,B站凭什么?
资源、专业、娱乐、弹幕、推送、清晰度。——这是答案中被提及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
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器乐专业的孙哲恬汐,已有10余年的板鼓学习经历,长期浸润在京剧之中,视其为信念。他关注了七、八十位B站京剧up主,喜欢这一平台的理由是资源非常全:“我一般看名家专辑、音配像,还有一些热心up主会上传个人收藏的翻录视频,比如市面上很少见的实况录像资源。”
但是这种独家资源有时也会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拦路虎。同样审美“偏古”,喜好传统经典京剧的罗西说,那些罕见的老录像,很多up主发着发着就被人批评侵权。罗西热爱京剧已有十年,兴趣缘起于武戏《挑滑车》中高宠的大枪。
除了资源丰富,京剧爱好者张玉进一步指出了B站京剧内容的专业性和娱乐性特征。4年前,张玉第一次接触京剧,便是在B站上看到了国家京剧院李胜素、于魁智、李海燕版的《四郎探母》,“我自己喜欢唱歌,这一版京剧非常具有音乐性,表演也很到位,一下就打动了我。” 此后,张玉的京剧品味从偏向于新近入门内容,如当代名家的现场录像、晚会中的京剧表演等,逐渐过渡到旧有的名家经典内容,并愈发感到对于真正的爱好者来说,老录音、老录像的低音质、低画质并不影响艺术欣赏。
张玉认为专职传播京剧内容的B站up主其实并不多,大部分京剧院团的官方账号也都发展不利,只有上海京剧院在认真地经营。他自己关注了大约30位京剧up主,并将他们分成了三类:第一类进行专业的京剧讲述或演唱指导,其京剧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老录音、老录像相对较多,这大大提高了我在B站上观看京剧的频率”,张玉说。第二类京剧up主专门上传一些一手的京剧现场演出视频资料,或者《CCTV空中剧院》戏曲栏目的高清录像;第三类则专长于戏曲剪辑、二次创作——这类up主的存在为B站京剧增添了一定的娱乐成分,使其成为发挥戏曲娱乐大众功能的代表平台。
关于B站京剧的娱乐性,从老生演员于魁智颜值入坑京剧的楠少深有体会。对于喜欢听德云社相声的她来说,爱上京剧本就是个意外。去年夏天,她在B站上先是偶然看到郭德纲唱《四郎探母》,后来又看了基于算法推送的于魁智京剧演唱视频。“我发现于魁智好帅啊,就疯狂看他的访谈和其他唱段,2020年7月31日进了于魁智粉丝群。后来也逐渐接触到其他京剧演员,现在我自己业余时间也开始学唱老生,彻底沦陷!”
楠少在B站观看的京剧视频总体偏新鲜、新颖,除却票友自唱京剧的视频、演出录像以外,有时也会看一些搞笑的创意京剧,并把好玩儿的转发给微信好友,比如菠萝科学奖(被称为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官方账号发布的2014年获奖作品——科学题材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该视频截至2021年10月4日,这则视频已有42.2万播放量、3975条弹幕,“伽利略”以一番堂上慷慨陈词,喜提人气超过前述“英国程婴”。

B站搞笑京剧视频截图

京剧传播“支流”媒介
网络媒介
-
短视频平台京剧信息
当大部分青年京剧爱好者徜徉于B站视频时,“我认识的几位40岁以上的京剧演员,最常通过电视、微信视频号、抖音和快手获取京剧资讯。”费鲲介绍说。另一位偶尔使用抖音的年轻受访者孙晓称,自己关注的抖音博主中不仅有京剧演唱者,还有视频剪辑博主,专门剪辑电影和综艺中的京剧片段。
孙哲恬汐认为,在京剧内容传播方面,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贡献是摘取出京剧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推广,让京剧以碎片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让很多不进剧场看戏的人认识京剧。但缺点是内容良莠不齐,同时仍然存在着大量过于专业的内容亟待通俗化科普,因此一些原本看不懂京剧的人依然看不懂。”
-
社交媒体京剧传播丨访谈关键词速览
谈到传播京剧内容的微信公众号,孙哲恬汐赞叹称“其中存在一些大佬,他们能够把戏情、戏理、技巧、程式很好得讲出来”。例如“戏言”公众号的文章《掠孀妇孟德风流遣·雪巨耻降将暗计生丨戯知三国15刺婶》写《战宛城》一剧的数个不同版本,十分准确中肯,鞭辟入里,无论是内行还是外行都能领略其中妙处。
微信公众号、知乎正因为有长文章的存在,正好和碎片化相反,能够提供比较完整、深入的内容。譬如例子中的戏言公众号,正是将京剧内容、新媒体、深度解析有机结合起来的模范标杆之一。
但是,并非所有京剧类公众号都能得到受众的青睐,以下是访谈中几位京剧爱好者评价它们时提到的关键词。





-
音乐平台京剧传播丨访谈关键词速览


-
有声内容平台京剧传播丨访谈关键词速览

-
戏曲门户网站丨访谈关键词速览

-
戏曲软件
一份2019年的研究运用大数据爬取技术,对六种流行软件下载平台(包括APPstore、豌豆荚、应用宝、百度应用、PC6应用、小米应用)中的戏曲类、音乐类和影视类里下载量前十的App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戏曲类App的平均下载量(54.7万)不及音乐(9.6亿)和影视(16.6亿)类App的数千分之一;其用户评分也显著低于通俗文化类App,而且留言稀少,说明总体具有市场规模小、用户满意度低、关注度低的特点。

但与此同时,该研究还注意到,在六大软件商店的所有戏曲类App中,三分之一的软件名称中包含“京剧”二字,占比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京剧是最受欢迎的剧种之一。
到了2021年,戏曲软件评分较低的情况似乎有所好转。我们在安卓手机软件商店中搜索“京剧”,搜索结果中的第一个软件是“京剧迷”app,截至10月5日已有2.5万人次在本平台下载安装,16条评分均为5分好评,苹果软件商店53条评分的均值则为4.8。京剧迷App的简介是“国粹戏曲看戏听戏”,标签包括“兴趣社区”、“看资讯”和“看戏”。
100名问卷受访者中,有7人使用过戏曲软件接触京剧,其中3人的软件选择正是京剧迷app。我们爬取了该软件在安卓和苹果软件商店的共计18条评论内容,自动分词后制作词云如下。其中2条较低评分的内容是建议增加老一辈艺术家,如四大须生的作品;IOS版唱段比安卓版少;希望增加歌单、收藏功能和播放器界面。

B站作为我国最著名的弹幕视频网站,互动性强,更具年轻特质,聚集在此的京剧爱好者也多为年轻人。“所以使用B站而非优酷、腾讯等其他视频网站,当然也有交朋友的因素,我逛视频评论区的频率还是蛮高的”,张玉说。
受访对象费鲲则偏好B站的推送机制,觉得个性化的算法推荐非常方便。此外,他还提到B站京剧视频的清晰度普遍较高。费鲲已接触晋剧、京剧十几年,如今在研究戏曲对外传播,还为社会性戏曲组织的演出做过统筹、副导演。
但是,并非所有京剧爱好者都能从B站弹幕和推送中享受到娱乐性和便利性。与费鲲同校的学妹顾龙坦言,自己刚刚入门京剧,艺术欣赏水平有限,而弹幕评价总是褒贬不一,甚至还有不友好的争论性发言,导致入门者难以分辨这些说法的正确性,感觉云里雾里。至于推送功能,顾龙在B站搜索一些京剧内容后,随之而来的算法推荐内容却大多却偏于现代、娱乐,例如用京腔唱歌。“我感觉这样的内容不太对味儿,但也无可厚非,毕竟传统京剧一套戏就长达两小时,需要花看一部电影那么长的时间来观看。因此,B站尽管属于长视频平台,但相较于传统,其视频内容依然是碎片化的,深度和传统性不够。”
一言以蔽之,在当今的京剧传播赛道上,B站的赢点在能够最大化地满足多种需求,资源丰富、兼顾专业性和娱乐性、弹幕互动性强、推送个性化智能、视频清晰度高等优点是很多其他平台所不具备的。但受众对其视频内容深度、弹幕内容把关、算法推送的智能性等方面仍有更多期待,因此B站京剧传播依然大有改进空间。
老唱片
对于网络上搜索不到的某些京剧唱段古老版本,爱好者只能从老唱片中得其遗绪。而对于身为学生的京剧爱好者来说,少有的邂逅老唱片的机会,几乎都掌握在专业教师、专业收藏人士的手中。


剧院
顾龙曾和校戏曲协会的同好一起去剧院观看《大闹天空》《锁麟囊》《空城计》,感觉“现场演出比看电视节目的观感好很多,更专注于剧情,更听得进去,更像是一种娱乐、放松的方式。”她回忆说,梅兰芳大剧院和长安大戏院的上座率至少有八成。但是,费鲲补充称,上座率不能完全代表大众对京剧的爱好或者剧院经济效益,因为观众中有大量持赠票者。
“然而,如今京剧表演的舞台效果提升了,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但是内容的丰富度反而有逐渐降低之势。”费鲲对京剧演出内容心怀担忧,观察发现现今的京剧剧本内容总体保守,改动创新较少,现存的新编戏大多是革命题材,且其推广有一定阻力,很多人不认可,认为老的才是好的。“但是那些经典的所谓‘老戏’,大众又能看到几段精彩演出呢?现在剧院最常演的还是《白蛇传》《锁麟囊》之类观众熟悉的热门剧目,但是很多其他优秀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有机会登台。”
下图是截至2019年全部戏曲类App中累计播放量排名前10的热门京剧曲目,它们的合计达41.86万次。我们爬取了“戏知”公众号2016年每月整理发布的京剧演出观戏导引,发现这十大热门京剧中的6部,都在2016年全国范围内各剧院演出频率中位列前20,这种吻合显然并非偶然。

京剧的来路与去途
“流量”、流向、效果
京剧艺术之花盛放于唱片兴起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在与流行音乐的市场竞争中占了下风。
现如今,一方面,在通讯技术发达、传播媒介多样的新媒体时代语境下,京剧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介——从作为大众媒介单向传播的电视,到资源丰富、娱乐性强的B站,以及其他形式纷繁、高互动性的网络平台,包括影视作品、公共宣传、剧院等多种渠道,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段及其“流量”提升之可能性得到了极大拓展。
但另一方面,由于内容系统性弱、良莠不齐、高量低质,以及部分传播主体的非专业性和娱乐化,其所采取的宣传形式加深了部分大众对于京剧本身的固有误解,例如冗长、晦涩、只有老人才爱看等等成见。下图为我们回收的《京剧市场与传播媒介调查问卷》中,受访者对目前所接触京剧信息的不满意之处。

同时,由于个别决策者、表演者和传播者,出于迎合市场等目的做出了盲目“拆旧盖新”等改革,剧院常演剧目范围极大缩减。根据“戏知”公众号整理的京剧演出观戏导引,观众能欣赏到的剧目局限在100出以内,而且其中三分之二每年在全国范围内的演出次数合计在4次及以下。大量具有高艺术价值的传统剧目得 不到向观众展示的机会,正逐渐被历史长河吞没,使得京剧艺术在到达受众客体时出现了丢失、缩水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窄化了京剧文化的传承道路。
京剧传播靠京剧
“诚然,京剧徘徊于流行文化之外,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但我们希望至少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孙哲恬汐感叹称。
据他观察,京剧这个专业很“奇怪”,第一“怪”是能兼顾艺术理论与舞台实践的人非常之少。“戏曲理论版图的发展尚不完善,尤其京剧这一分支缺乏系统的研究体系。那些专门做京剧学问的学者,大都从理论层面出发,却忽视了京剧乃至戏曲戏剧都是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有其独特的实践规律,需要‘操千曲而后晓声’;而专业的京剧表演人士和戏曲院校的师生则完全专注于实操,疏于提炼总结,难以写出规范且具有实践意义的演奏艺术参考教材,即便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也仅仅出版曲谱,很少对艺术特色进行总结,更少有老师致力于推动国粹传承,以上情况进一步恶化了这门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没有言传,无可意会”的糟糕局面,人为加固着一堵看不见的“京剧文化围城”。
京剧艺术的第二“怪”是能权衡、结合好京剧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的人少之又少。舞台艺术的传承者,一般都是一代又一代的演员们,以及一部分拥护经典,且年龄相对年轻的人。“当然,一味追求创新以至于数典忘祖是不可取的。但是,那些热衷传统的人们,又容易陷入另一种巢窠,那就是‘非老的不好’,认为只有老唱片、老先生的才好,创新的则全都不好,一棒子打死。”——这一点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也确有体现,在调查受众对京剧创新的态度时,100名受访者中有7人选择“不支持传统文化革新,否则国粹会变味”。
当被问到能否列举几位出色平衡传统和创新的京剧人时,孙哲恬汐表示很欣赏京剧艺术家刘宸、王珮瑜、松岩,以及京剧出身后转行流行行业的张晓涵、戚琪、王厚义等,再有就是用心做内容的微信公众号“戏言”和“戏知”。
他总结道,相较于京剧在今天各类媒介上的传播,其实更重要的还是从业者要对自身有高标准严要求。因为不可能要求所有人主动了解京剧,因此只有院团、演员、研究学者的功夫更加到位,京剧才能更加精彩、接地气,才有机会“出圈”,让更多大众看得到,看得懂,愿意看,学会欣赏。
好戏出自两平衡
一切传播的核心都是内容,一切手段都服务于内容。因此,京剧传播的未来,仍在京剧自身。
京剧艺术的长河流到今天,或许确乎面临着传承和传播的种种困难局面,但作为国粹瑰宝的它,依然承载着来自业内人士、票友、观众、学界、市场的热切关注,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出于民族情怀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关心。那些期待和热爱的目光、评价和建议的声音,是这个剧种涓涓河流里无形的中流砥柱。
在国家大力扶持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国民文化自信、精神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良好氛围内,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当今一代京剧传承者,应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撸起袖子加油干,放开步伐奋力行。
那么在实操层面,应该如何做到兼顾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呢?
北京京剧院的年轻京胡琴师张一平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她同孙哲恬汐一样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已和京胡这件乐器相伴相依20年之久,具有极其丰富的演出和比赛经验。谈及当今社会中京剧的市场和角色时,她惋惜地表示,如今的京剧行业有点尴尬,像是没落贵族,高不成低不就,既没法完全接地气,又不能走高端路线,否则观众群体会变少。张一平认为,并不是京剧缺少观众,而是观众缺少可选择的“好戏”,而所谓的好戏需要两个必备要素。
第一,造就好戏的核心环节在于前期剧本创作。无论传统戏还是新编戏,观众需要它好看。张一平说,在京剧最为风靡的年代,业内分工不似今天这般细化,没有专业的导演、编剧、作曲,仅靠演员编攒剧本、乐队编写唱腔,就能写出匠心佳作,流传至今。而今,行业里有了各门各类的专业人才,理应创作出更好看的戏剧,但实际上佳作的数量却是凤毛麟角,与现有人才资源并不匹配。
讲到那凤毛麟角,张一平盛赞北京京剧院的“85后”导演李卓群,称她的作品既有传统作根基,又融入了年轻人喜欢的现代元素,排出来的戏票房大卖。举个例子,传统京剧每场之间使用拉幕、碎唱词和无关角色来衔接,容易让人走神,而李卓群导演改用曲调和灯光的转换,声光电的组合更利于营造情景感,为观众带来更强的代入感。同时,她编写的剧本剧情紧凑,人物精简但性格丰满,甚至还能巧妙地糅合进一些现代题材梗,比如有一句戏词叫“哎呦我这暴脾气!”当时台下非常有共鸣,观众能领会到,用笑声和掌声给出了积极反馈。总结来说,既遵循传统,又符合现代审美,就是观众认可的好看剧本。
第二,好剧本的完美呈现也离不开高水平的表演。张一平说:“我们舞台工作者要首先从自身找问题,扪心自问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艺术家所下的功夫,自己下到了没有?一台技艺不精湛的表演,可能会令观众觉得京剧不过如此。但他若是欣赏到梅兰芳先生的表演,也许瞬间就为京剧着迷了。”
谈罢京剧的继承与创新,对于孙哲恬汐提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身为京胡琴师的张一平也深有共鸣。她认为,这一代京剧人能做的或许是总结归纳先辈艺术家的艺术特色,并提炼升华为文字,用文字的铆钉定格缥缈的风格。“要让后辈学子知道什么是美的、对的,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会影响一整代人的艺术观念和美学认知。”
百年国粹京剧,未来在哪儿?
在平衡——既要深掘老唱片中的传统经典,也要“哎呦我这暴脾气!”式的独到创新;
在好戏——既要名伶“完美主义强迫症”般的实践精神,也要从意会到言传的理论总结;
在传播——既要Bilibili的资源开放、多元互动,也要优质公众号去碎片化的匠心深耕;
在关切——既要有京剧人的初心与坚守,也要有观众如你我的欣赏与传唱。
“入坑”京剧不满三年的顾龙笑说:“随着我对京剧的了解逐渐深入,看到一些更正宗、优质的内容,看到一些人在努力坚守、发扬其本质,愈发感觉京剧和京剧人都非常有魅力。”
她对京剧的未来看得比较乐观,认为任何事物都在发展,有人守护传统,有人锐意创新,这是一种常态。“相信京剧会发展地越来越好,京剧传播之路越走越宽,毕竟,总有特定群体在用力地喜欢和拥抱着它。” End.✎京城计
(说明:文中受访者除孙哲恬汐、张一平外,皆为化名。)
